科普知识

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与耳聋

发布时间:2019-11-25

       每年11月的第三周,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World Antibiotic Awareness Week,WAAW)”。2019年11月18-24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活动主题为“抗生素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所有人”,而国家卫健委响应号召,确定我国的活动主题为“着眼未来,停止过度使用和误用抗菌药物”



       1929年,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随后,又有更多针对其他细菌真菌的药物被研究发明,由于其药效显著,解决了许多当时被认为是不能解决的疑难杂症,因此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至于后来这一伟大的发明出现了滥用、误用的情况,而其结果是人体内的细菌、真菌对药物出现耐药性,甚至出现“超级细菌”,而另一方面,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使人体的各个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比如听力受损。




抗生素按照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喹诺酮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而其中对听友们来说,最熟悉的应该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了。据有关报道,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而如果在给这些孩子用药之前,能充分考虑到抗生素对听力的损伤,那这些孩子还能继续有着正常的听力,聆听这世界美好的声音。

常见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其耳毒性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前庭功能失调和耳蜗神经损害。其中耳蜗损害的先兆表现在耳饱满感、头晕、耳鸣等,也有无预兆;高频听力先有减退、继以耳聋,大多不可逆。耳前庭损害的表现为眩晕、头痛、急剧动作时可发生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致平衡失调,步态不稳等。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患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接受了毒性剂量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而致聋,这类患者多无遗传背景;而另一类是接受了常规剂量或单次剂量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而致聋,这类患者有遗传家族史。不管是哪一类的致聋,只有少数是暂时性的,多数都是永久性的。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属于药物性耳聋的一种,而药物性耳聋是线粒体母系遗传,因此一旦发现家中有一名药物性耳聋的患者,其母亲及母亲兄妹,其姐妹、子女,以及直系女性家属的后代,也需禁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而母系家属中的男性后代不携带此基因突变,不属于高危人群。



除了遗传因素,还有一部分人群也需要特别注意,胎儿、婴幼儿及儿童的肾和耳蜗未完全成熟,对该药的敏感性高;老年人肾细胞进行性萎缩,药物的排泄减慢;而患有肝肾疾病的患者,其对药物的代谢较常人慢,所以,以上人群应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如有必须要使用耳毒性药物的情况,应严格控制剂量,尽量口服与外服,避免静脉注射;同时应避免联合应用耳毒性药物。在使用该药物期间,应定期检查听力情况,一旦发现有听力损失情况,建议停止用药。

抗生素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但抗生素的滥用、误用却导致了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耐药性是对目前全球卫生、食品安全和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它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无论年龄和国籍,由于抗生素耐药性,越来越多的感染变得更难治疗,同时它还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和死亡率上升。因此,我们呼吁,为了大家的未来,请慎用抗生素,用药谨遵医嘱。